记:去年底,“海洋特色”和“海洋使命”作为学校办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写进《“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并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您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要求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从院校竞争的环境中来把把握办学特色和办学使命的重大意义”。您认为,“海洋特色”和“海洋使命”的提出有何意义?
刘:“海洋特色”和“海洋使命”是经过学校党委和行政广泛调研、反复酝酿和深入思考,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被提出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作为我们具体的办学思路和各项规划的出发点。应该说,它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了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和以怎样的姿态办大学的问题。这种提法,使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应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我们注意到,您特别强调了“海洋”两个字。
刘: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是我们学校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和不断发展的根本依据。
记:作为一所以“海洋”冠名的大学,现在却要重新强调“海洋特色”和“海洋使命”,这其中不能说没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刘:从历史渊源来看,我们学校总体上是一所农业类院校。在近几年院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学校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增设了许多非海洋类的热门学科和专业,虽然无形中冲淡了学校的“海味”,但总算解决了生源问题,解决了生存问题,解决了“十五”时期的发展问题。
记: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今天我们提“海洋特色”和“海洋使命”,也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刘: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在当前高等教育由“大发展” 阶段转向“大提高” 阶段的背景下,学校的发展又面临着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的问题。而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的迷失应是最可怕的迷失。所以在新班子上任伊始,就不得不思考如何擦亮校名中的“海洋”二字、使它们重新熠熠闪光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想为凝练办学特色找到一种思想观念上的内驱力,这就是“海洋使命”。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海洋大学没有提,而我们提出来了。我们希望这种使命感能鞭策大家,促使大家勇担责任、不负重托。
记:我们知道,您在去年9月份曾经带领学校的一些专家到北京、青岛等地调研,走访了那里涉海的科研院所及部分专家和校友。这次调研对您触动很大?
刘:确实如此。一方面,我们在走访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了很浓郁的开拓海洋事业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拜访校友、农业部海洋渔业局局长李健华时,他说近年来感到母校似乎忽视了办学中的特色问题。他对此深表忧虑,担心母校逐步脱离了学校前身主体———湛江水产学院的行业渊源,变成一所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他特别希望我们能多跟同行交流,多跟校友联络,不要忘记了自身的使命。之后不久,何真校长也率团前往台湾、香港等地,走访了台湾海洋大学、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和香港校友会等机构和组织。这些调研让我们深受教育,看到了差距,产生了紧迫感。
记: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和特性,它植根于主体的办学实践,是一个很客观的词汇。而“使命”则更多植根于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中,词语本身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催生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可以说,前者“务实”,后者“务虚”,二者应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
刘:不错。大学可以“办”出特色,说明大学的“特色”更多的是办学主体根据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选择的。为什么我们一直提“海洋特色”,在实践中却不断背离“海洋特色”?这说明“特色”是一种可选择的因素。而“使命”不同,“使命”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客观要求,是必须如此、不可选择、坚定不移的,也是我们必须自觉、主动承担的。我们不能光在口头上提“海洋特色”,在实践上也要不断强化“海洋特色”。所以我们把学校定位成“海洋水产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海洋大学”,而不是单纯的综合性大学。
我们学校,自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任。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不承担起这个使命,学校的发展就会偏离办学的初衷,削弱存在的意义,就会辜负了三任省委书记对我们的重托,辜负了广东九千万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也辜负了海内外新老校友对母校的一片拳拳之心。
一定要让“海洋特色”和“海洋使命”的观念深入人心。